保健行业持续高压,在产品本身上下功夫,不如把服务做好

随着国家对保健行业的专项行动持续深入,不少保健品企业关门歇业,甚至选择转型,换行业。无论是直销、会销、体销还是电销都是狼藉一片,一味地寻求快、简、频,终将无路可走。

最近在行业内有“我的产品跟别人的不同”的呼声:我的产品是有专利的,我的产品是有中国人保做担保、上市企业生产、18年市场见证……总之,无论你怎么讲,在不允许你宣传功效和作用的前提下,你还有什么可以说的?可以作为药食同源的中药材,人体必备,同时需要外界摄入补充的微量元素就那么些种类,市面上的产品基本已经全部覆盖,还想在产品本身上面高出个新奇特来,非常难。

首先,保健产品同质化严重。

我国本土保健品企业面临着产品线薄弱、产品开发能力不足的严重问题,大家都聚焦在获得市场成功的少数产品类型上,致使同质化竞争激烈,大打价格战。品牌繁多、竞争格局分散、同质化竞争的特点。

640.jpg

其次,组方超过3种的保健品配方极难获批成功。

随着近年来保健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各种问题也从未间断,如很多保健品牌为了获得最大利益开始出现:虚假申报,无证生产,套号生产,夸大宣传、违法添加违禁成分、以次充好、假冒伪劣、价格虚高、新产品开发能力薄弱、标准不完善、品质控制不稳定等等。给保健品市场蒙上了一层阴影,而这一系列的问题归根结底都将矛头指向了现在保健品行业的审批制度。

保健食品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产业面临的种种问题也愈发突出且屡禁不止,严重危害消费者的健康利益,损害了整个行业的信誉,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现行监管体制“重前置审批,轻后市监管”。因此,通过改革现有体制以解决根本问题,势在必行。因此组方超过3种的保健品配方极难获批成功。

6401.jpg

第三,备案制度全面放开。

今年4月2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保健食品监管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要稳步推进备案工作,规范保健食品注册审批,优化技术审评程序。

  《征求意见稿》指出,要制定保健食品原料目录和保健功能目录管理办法,组织开展原料目录的研究论证和纳入工作,采取“公开申请、公开论证、公开结果”的方式,从维生素矿物质原料、单一原料配方和同质化配方三个层面递进式逐步扩大原料目录范围,推进和放开产品备案管理,逐步形成备案是多数、注册审批是少数的监管新格局。以保健食品原料目录为依据,以保健食品备案信息系统为依托,统一规范全国保健食品备案工作。

全球的保健品特点都是一样的,因为关乎到我们的身体健康,所以买保健品选正规的养生指南服务平台就对了。实际上,各种品牌之间的差别不大了,所以选品牌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选对适合自身状况的保健品。

保健行业,回归服务本质属性成为必然

“服务营销”是时下热门话题,各行各业都在讲,都在做。但家电行业是这样吗?汽车行业是这样吗?房地产行业是这样吗?食品行业是这样吗?

在我看来,“服务营销”是核心价值之外的“赠品”,不是企业更不是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当然这种营销手段在销售产品的过程中非常有效,但不是因为产品满足需求的结果,而是一种“面子过不去”,在这个营销的过程中,企业对团队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对产品、技术、品牌等企业的根本核心却越来越轻视,更甚者想:只要有这个团队在,就是“垃圾”也能给他卖个好价钱。

说到服务营销,一定要提到海尔,在中国,海尔最早提出“五星级服务”,并且做到了,中国家用电器维修协会选择了海尔的服务标准为行业标准,例如“上门向用户出示上岗证、征得用户许可穿好鞋套进门、对用户进行回访、实现安全无污染的安装方式……”都已经成为家电行业的普遍要求。但你见过,哪个“海尔人”给消费者洗过脚、认“干妈”?他们给我们的印象是专业、职业。消费者购买海尔的产品,还是基于:质量、企业的责任、诚信、民族品牌等的以企业核心为基础之上的。

6402.jpg

“服务”是重要的,但必须要有“度”。任何事情都怕过“度”,“服务营销”更是这样,在“服务营销”和“卑贱营销”只有一线之隔,这条线是隐形的,藏在我们企业和工作人员的脑子里,却体现在行为上。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服务”更是这样,不光在营销中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更有现象,如同男女青年谈恋爱,男方对女方过于服从、大献殷情,反而女方会觉得没有主见、柔懦,往往是最后破裂的原因。如果过于清高,那会被认为是不够重视,最后也只能“拜拜”。所以在“服务营销”的过程中就要掌握服务的原则,明确哪些可以干,哪些坚决不能干。以免做出不合时宜的事,最后落个“损了夫人又折兵”。

对于中国的保健品行业来说,经过了太多的战役,运用了太多的手法,但中国的保健品品牌几乎没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不过2—3年,过活不过4—5年,能够超过10年的就屈指可数了。在这个行业里,没有品牌,只有产品,不讲究产品,只关注销售方法,所以,当消费者理性起来后,国家加大监管后,很多企业不知所措,有些更实慌忙撤退,发出感叹“保健品市场难做啊”。

6403.jpg

但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人们的保健意识越来越强,保健品行业却在萎缩,好像是个矛盾体。但安利却突飞猛进的发展了,在这个矛盾中找到了平衡点,其销售额可占整个行业的20—30%,求其根源,其不是赚得“洗脚”钱,而是都知道,安利的研发队伍、安利的原料基地等保证产品质量的故事。可见,消费者并非不需要保健产品,而是不再相信那些只会吹嘘,不会务实的企业。

中国的保健品该觉醒了,不是去玩花哨的把戏,而是强化自我,找到自己的核心定位,打造核心优势,才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